
11月2日,由政协黄石文史委、黄石市文联主办,黄石市作协、黄石市评协承办,海观山宾馆、谏量书院协办的吕永超长篇小说《海观山下》分享会在黄石海观山宾馆举行。来自省市专家学者、作家评论家50余人参会。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梅定祥主持。
吕永超现任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市文联名誉主席。他40年笔耕不辍,发表了小说、散文随笔、评论、剧本等文学作品400余万字,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长篇小说《海观山下》是吕永超酝酿六年之作,2023年12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全书近26万字,生动反映了1980年至2000年间海观山下临江市商业改革探索故事和历史变迁。
分享会上,书画家夏奇星、余卫国向协办单位及作家吕永超赠送书画作品。专家学者们围绕《海观山下》各抒己见,展开热烈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海观山下》是黄石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是叙写黄石商业文明、城市文明的重要收获。
反映了20世纪8、90年代黄石发展变革
湖北省作协原党组成员、驻会副主席,一级巡视员高晓晖认为,《海观山下》是一部致敬80年代的怀旧剧,小说彰显的精神气象与80年代的精神征候十分契合。它浓墨重彩地还原了那个时代张扬个性、奋力追梦的生动图景。小说对改革创新给予礼赞,对官场和人性有反思与批判的自觉。
“黄石不仅有丰富的矿冶文化,还有非常深厚的城市文明积淀,《海观山下》讲述的正是黄石的商业文明、城市文明、城市生活部署。市井生活、城市文明在小说中得到了比较充分、感性的反映。”湖北省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黄石市作协主席荒湖说,从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找到黄石20世纪8、90年代国企改革的一些影子,可以找到那个年代里面很多具有黄石特色的不同社会元素,是具有抢救性意义的。
湖北理工学院副教授程细权表示,《海观山下》通过还原历史场景,生动再现了临江市商业改革的艰难历程,让读者深切体会到改革的时代价值所在,是一部与时代发展共振的力作。
武汉市评论家协会理事、新洲区作协副主席、评论家蔡先进谈到,《海观山下》的基调轻松欢快,让读者感受到温暖宽容、友善团结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给人美好的希望。
提供了小说叙事新路径
《长江文艺》副主编吴佳燕从地方志与回忆体色彩维度、官场小说与职场打拼维度、改革文学与后工厂叙事维度等方面阐述她对于小说《海观山》的认识。“小说中出现美尔雅西服、海观楼的历史等黄石地方元素,具有地方志的色彩。”她说,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小说中这些拥有工厂背景的人,脱离了原来的语境、身份,他们该怎么安顿、参与、转变?小说对这群人进行了观照和回答。
“《海观山下》是重返20世纪90年代的知识话语范式和书写逻辑,见证了社会阶层的蜕变,知识分子、职工、底层群众、官宦之人的一起共舞以及精神流浪。”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成说。
黄石市评协主席江雪说:“《海观山下》成功运用了城市叙事与欲望叙事的螺旋结构。小说从城市叙事角度对临江市的历史演变、人文活动特征和文化记忆有着深度揭示,让我们有极强的代入感,欲望叙事则让小说人物更有血肉、更为丰满。”
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王路成认为,《海观山下》是一部情节与人物双驱动型的小说,其书写特色与当下创意写作领域小说创作的情节结构模型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作品中,“渴望、障碍、行动、结局、情感、展示”小说创意写作六元素得到了充分呈现和有效运用。
塑造了立体生动的角色形象
《长江丛刊》原执行主编郑因认为,《海观山下》着力塑造了一个在临江市商业系统这个特定环境中,不向命运低头的典型人物门中一。“文学作品(包括艺术作品)其实是创作者愿望的一种表达,门中一这个人物,就带有小说作者以及他熟悉的人和事的影子,读起来觉得特别亲切,毫无违和之感。”
“这是一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作品。作品一方面叙写他在商业系统体制改革路上遭遇到的种种挑战与威胁;另一方面又通过对毛新平、许海棠等人的描写,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众人在权力、金钱、情欲以及人情世故面前的周旋,每个人都深陷于人间烟火之中。”湖北理工学院副教授陈新瑶说。
我市作家王建福表示,小说具有深刻的现实的社会意义和教化功能,作者用门中一这个人物的奋斗历程,给读者一些生活中的启迪,比如成大事者要敢想、敢为,要心怀宽广、包容善良。门中一的成功之道让读者受到熏陶、教化,产生向上向美的能量。
西塞山诗社副会长兼秘书长汪志斗说,小说人物行为举止符合当时人的处事心态与行为方式。《海观山下》对故事场域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嬗变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这不仅是国企改革视域下人性的模拟,更是改革开放大势下众生选择的再现。
建构了蕴含黄石特色的意象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黄冈师范学院学报》主编汤天勇说:“《海观山下》在作者的小说美学中具有故事展示的空间、视觉探照的空间、精神展示的空间等多重意义,海观山不仅具有自然景观的情节功能,还被赋予了叙事推手与精神启迪的赋值功能,成为一种精神文化象征符码。
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彭江浩认为,海观山是作为叙事要素的“物”,它是作家精心选择的地域符号,是主人公精神的栖息地和精神驱动力;海观山是城市符号的“物”,蕴含城市的地理文化经济等信息;海观山是实施文化规训的“物”,以海纳百川之势传递努力奋斗的精神,对主人公进行启迪与规训。
黄石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汪岚认为,《海观山下》是一次以历史沉思呼应时代发展的文学实践,是一次文学叙事与理性批判结合的写作实践,是对商业领域改革和城市发展富矿的深度挖掘。
“小说从侧面记录了改革历程由局部探索到全面深化的转变,作者对小说题材、结构和语言等进行了新路径的探索,将人物的命运置于宏阔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是具有独特性城市叙事、全景式、多角度讲述改革故事的成功文学实践。”
汪岚表示,《海观山下》反映了临江市商业改革和城市变迁发展的历史缩影。作者通过转型期商业小说叙事,为大家打开了城市的另一扇门,寻找到文学的另一座富矿,弥补了城市文学的缺漏,丰富了城市文学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http://epaper.6537777.com/hsrb/html/2024/20241104/20241104_005/20241104_005_02_1035.html?searchWord=%E6%B9%96%E5%8C%97%E7%90%86%E5%B7%A5